5/26/2012

談談福爾摩斯仿作和戲作(三)

在各式各樣的仿作之中,每個作家都有其福爾摩斯觀,雖然單獨看都沒有問題,但若這些仿作被拿來一起比較時,就會因為有些地方互相矛盾,而覺得很詭異了。

不過我不在乎這些問題,只要可以看到多一點的仿作就很滿足了,看看作家們不同的福爾摩斯觀也是很有趣的呀。

被稱為中國現代偵探小說第一人的程小青,不只寫了霍桑探案,也不只翻譯了福爾摩斯探案故事,還寫了一篇仿作《龍虎鬥,是一部描述福爾摩斯和亞森羅蘋鬥智的作品,收錄在左側第一張圖的偵探泰斗 - 程小青之中。

天下雜誌所出的這一本由林世仁所撰寫的童書作品福爾摩斯新探案(右側第一張圖),收錄了八篇作品,其中第一篇即為和書名相同的《福爾摩斯新探案》,是一篇台灣的福爾摩斯仿作。

1990年12月號,編號第74的推理雜誌(左側第二張圖),其標題為福爾摩斯仿作特輯,裡面收錄了四篇仿作:柴田鍊三郎名偵探誕生、山村正夫 瘋狂的失蹤、愛德華.霍克花斑蛇之謎、史蒂芬.金華生破案。其中《華生破案》就是前面有介紹過,收錄在《Mystery 2》中的《醫生探案記》。

以上三本作品要特別感謝友人「推理小說家暨推理小說藏書家」呂仁,因為是他所提供的資料,才讓我注意到這三本被我遺漏的作品。

時報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了由艾斯特班.馬丁(Esteban Martin)所撰寫的作品亞維儂少女之死(El Pintor de Sombras)(右側第二張圖)。

故事的主角是鼎鼎大名的畫家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本書書名是他在1907年所完成的畫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書中巧妙的將畢卡索、福爾摩斯和開膛手傑克連結在一起,讓這三人在巴塞隆納碰面,讓福爾摩斯從亞維儂少女畫像的線索中,去偵破慘忍的謀殺案。

繁體的作品介紹完了,接著來看看簡體的作品。台灣有翻譯出版的福爾摩斯仿作和戲作實在太少了,相較之下對岸出版了很多。雖然說水準不見得都很好,但不管是仿作還是戲作,甚至是只要有提到福爾摩斯就好,這樣福爾摩斯迷就多了一些機會可以親近這位神探了。

以下簡體的譯作僅列出無繁體版本的,若是簡體版系列書系中的部份作品有繁體版本,則會順便介紹,否則不會特別介紹其簡體譯本。

第一篇的福爾摩斯仿作是在1891年11月發表的《My Evening With Sherlock Holmes》,只比《波希米亞醜聞》晚了四個月,而長篇的仿作一直要到1966年才首度出現,就是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的《恐怖的研究》(A Study in Terror)。電影的劇本是由 Donald Ford(為昆恩中 Frederic Dannay 的化名)和 Derek Ford 兩人所寫。

開膛手傑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而且還發生在福爾摩斯的時代,但是正典中卻隻字未提,於是這部作品滿足了讀者的期待(之後也有其他的仿作講述開膛手傑克的故事)。

故事內容是艾勒里.昆恩收到了一份手稿,裡頭記述福爾摩斯找出了開膛手傑克的真實身分,而艾勒里在反覆推敲了這份手稿之後,挑戰福爾摩斯的解答,到底誰的解答才是真相呢?

這本作品很可惜的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中譯本,但對岸的推理社團謎斗篷翻譯了電影劇本自費出版(左側第三張圖)。

到目前為止,謎斗篷的十本出版品中,有五本和福爾摩斯有關系,除了上面提到的《恐怖的研究》,以及另外三本福學研究書籍之外,剩下的一本就是右側第三張圖的《完美的不在場證明》(The Perfect Alibi),這是 A.A.米爾恩(A. A. Milne)所著,與書名同名的三幕偵探劇,書中一併收錄了作者的三部短篇推理小說,以及一篇極短篇的福爾摩斯戲作《戲耍福爾摩斯》(The Rape of the Sherlock)。

但是這種自費出版的書印量都不大,我手上的這兩本書內寫的印量分別是221和300冊而已,所以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庫存可買。

對岸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在2008年五月到2009年九月之間出版了三本書系名為「新編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三本仿作(左側最後三張圖)。其中第二本是台灣臉譜出版社也有翻譯出版的《貝克街謀殺案》(臉譜版譯名為《貝格街謀殺案》)。書系的第一本《謀殺,我親愛的華生》(Murder, My Dear Watson),書系的第三本是《貝克街的幽靈》(The Ghosts of Baker Street),這三本短篇合集都是由格林博(Martin H. Greenberg)所主編的福爾摩斯合集。

到目前為止,格林博一共編了八本福爾摩斯選輯:

《Sherlock Holmes Through Time and Space》,和著名的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共同主編,收錄科幻作家的福爾摩斯戲作,於1984年出版。

《Sherlock Holmes in Orbit》和 Mike Resnick 共同主編,於1995年出版的合集,內容都是科奇幻作家的戲作。

《Holmes for the Holidays》和《More Holmes for the Holiday》這兩本都是以末日為主題的福爾摩斯戲作,分別於1996和1999年出版。

以上四本都無中譯版本。

《Murder in Baker Street》,即《貝克街謀殺案》(貝格街謀殺案),於2001年出版。

《Murder, My Dear Watson》,即《謀殺,我親愛的華生》,2002年出版,收錄了十一位當代作家用不同的角度和手法所創作的仿作集,和《貝克街謀殺案》一樣,在書末都收錄了另外三篇關於福爾摩斯的研究文章。

《The Ghosts of Baker Street》,即《貝克街的幽靈》,這可不是動畫名偵探柯南的那部劇場版《貝克街的亡靈》,而是2005年格林博和 Jon L. Lellenberg 以及 Daniel Stashower 三人共同主編的合集,收錄了十篇和超自然力量有關,帶有靈異色彩的作品,看嚴肅且理性的福爾摩斯如何來偵破匪夷所思的鬼神案件。和前兩本一樣,書末的附錄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福爾摩斯研究文章。

以上的三本書,也就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這三本,都有著「New Tales of Sherlock Holmes」的副標題。

《Sherlock Holmes In America》,於2009年出版,同樣也是格林博和 Jon L. Lellenberg 以及 Daniel Stashower 三人共同主編的合集,收錄了十四篇描述福爾摩斯和華生到美國探案的作品。這本也沒有中譯版本。

就我個人的閱讀感想,《貝克街謀殺案》、《謀殺,我親愛的華生》、《貝克街的幽靈》這三本書都不算特別精采且突出的作品,整體而言書末的附錄反而才是亮點所在,但若要比較的話,我對後兩本的評價比較高。我猜當初臉譜出版社推出《貝格街謀殺案》時,應該是有計劃要繼續推出同樣是格林博主編的後面幾本,但後來可能因為銷量或是其他的因素而沒有繼續出版。希望最近讓臉譜「新福爾摩斯探案系列」書系重新活了起來的這股福爾摩斯熱潮,能夠繼續讓臉譜推出這個系列的其他作品中譯了。

附帶一提的是,Jon L. Lellenberg 是柯南.道爾遺產在美國的執行人。

(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談談福爾摩斯仿作和戲作(一)
談談福爾摩斯仿作和戲作(二)
談談福爾摩斯仿作和戲作(四) 
談談福爾摩斯仿作和戲作(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